1949年,79岁的蒙台梭利在巴基斯坦演讲时,人们送给她一只做成书籍状的蛋糕,上面写着:“感谢您发现了童年的秘密!”
说蒙台梭利是婴幼儿的慈爱祖母,一点也不为过。她是世界教育史上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,今年,正是以她名字命名的蒙台梭利教育法实施100周年。
蒙台梭利出生于19世纪70年代,年轻时曾在一个面向智障儿童的精神病诊所做医学助理。她发现孩子智能不足是教育问题,而不是医学问题。她设计和创造了顺应儿童本性的教育方式,使这些孩子学会读和写。
她在罗马大学任教时调查发现,在很多中小学,儿童成为“固定的蝴蝶标本”,被束缚在桌子边,接受外部的、机械的训练,身心发展受到极大压抑。“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帮助和尊重,让他们找回被埋没的天性、本真的天性。”蒙台梭利尝试将自己的教育方法运用到正常儿童身上。
1907年,她在罗马一个贫民区开办了第一所儿童之家。在这里,儿童的需要被置于最重要的地位,教师要不断地根据儿童的需要制作教具。蒙台梭利相信:所有儿童都是善于“工作”的,他们能够自己去发现,自己去学习,自己去成长。
蒙台梭利生前三次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,蒙台梭利教育法也被列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。在她生前身后,无数蒙台梭利学校建立起来。在中国,蒙台梭利教育也已风行10余年,一代又一代儿童因为她而免遭教育的伤害,成长道路上少了许多障碍。
儿童有与生俱来的“内在生命力”,正是这种本能的自发冲动,使儿童的心智“像跳动的心脏一样运作着”,没有拘束,也不知疲倦。3岁之前,孩子便完成了大量的工作,独自克服了生活的诸多障碍:痛苦、迷茫、噪音和各种感觉。在无序的环境中,孩子“工作着”,建立和区分自己的二维世界:我的和“非我的”、真实和幻想、原因和结果、之前和之后等等。孩子要掌握语言,学会走路。一切都吸引着孩子,帮助孩子成长。在长大的过程中,孩子是知识探索者和获得者。
孩子的“工作”和成人不同,并没有外在的因素或直接的目的。在自然和内在的驱使下,孩子不知疲倦地“工作”,反反复复,自娱自乐,永远活在当下。成人应该尊重这种生活节奏,不要打断一个专心致志的孩子,因为“所有无用的帮助都会妨碍成长”。
孩子一直在进步,他们有缓慢的成长期,也会经历快速的过渡或变化,蒙台梭利称之为“敏感期”。
在孩子出生的第一年到第二年是“秩序的敏感器”,孩子会对稳定产生需求,区别各种物体之间的关系,形成自我。随后,在“对语言敏感”的时期,孩子会无意识地捕捉住所有能够听到的东西。其后,就是“感官完善期”,从3岁半到4岁,感官的刺激有利于孩子学习阅读、书写和运算。
孩子的智力不是单独发展的,孩子智力的发展和神经以及肌肉组织的发育密不可分。3岁以前,孩子会像海绵一样吸收各种信息,会去抓、去看、去听、去品尝感知周围所有事物。通过感官,而不是智力活动,“孩子构建了自己的大脑”。在蒙台梭利的儿童之家里,空间和家具都适合孩子的身高,方便他们活动,儿童之家里还有厨房、院子、阅览室、休息室、小动物,还有很多教学工具(如算盘、拼图、字母、积木)以及各种丰富的色彩,为孩子的感官发育提供充分的刺激。
过度保护或过分专制的教育阻碍孩子的创造力。任何“有行为偏差”的孩子(如暴力倾向、神经质、暴躁、任性)都曾在某个时期某个方面遇到过“阻力”。因此儿童教育需要精心的设计,以满足孩子“自由和选择的迫切需要”,“恰如其分”地引导,使孩子“保持旺盛的生命力”。教育者的任务是启发孩子,创造和谐氛围。所有介入都要适度。“请帮助我独立完成”是每个孩子天性的内在要求。
■ 1896年:获罗马大学自然科学学士和医学博士。
■ 1898年:在意大利都灵教育会议上讲演,提出“儿童心理缺陷和精神病患主要是教育问题,教育比医疗更为有效。”
■ 1904年:任罗马大学教育人类学教授,并到各中小学进行调查。
■ 1907年:在罗马圣洛伦佐创建了第一所儿童之家,接纳3~7岁儿童。
■ 1909年:《蒙台梭利方法》出版,被翻译成20种语言。
■ 1914年:办学,在英国,德国,法国,荷兰和美国讲学。
■ 1939年:被英国政府派驻印度,在那里生活了7年并在印度各地培训教师。
| |
| |
|
|